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可留守儿童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一些留守家庭,父母的缺失使孩子情感受到伤害,变得孤僻,任性,对学习缺少足够的自信,代理家长又由于忙于农活,对待孩子的学习只看考试成绩,而平时的家庭作业极少关心,更不用说坐下来耐心辅导。有些家长管孩子是很紧,回到家就叫做作业,而自己走街串户,回来时就问一句“作业做完了吗?”根本不花时间检查孩子的作业。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因此造成留守孩子学习成问题,家庭作业没人辅导,作业质量没人理会!鉴于此,留守儿童代理家长应该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
从家长问卷调查中不难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作业质量偏低不能单纯地归责于家长无辅导能力,其中绝大部分农村家长有各种生活中的理由忽视了对孩子作业的监管,或打麻将,或忙着打工,或做农活,缺乏耐心和责任心,笼统地认为学习方面都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负责生活,再者大部分家长还打着自己无文化无能力教育的旗号,理所当然地放任孩子家庭作业,口头询问一下,便认为是尽到家长职责了。这样的意识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留守学生家庭作业质量低下。要改变现状,首先农村代理家长不管文化水平如何,思想意识上就应该重视孩子的家庭作业,明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把监管哪怕是监督落到实处
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家长要更好地了解孩子,掌握孩子学习状况,不能单纯地辅导孩子家庭作业,而应该积极主动密切家校联系,对孩子的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有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家长才能从能力到身心对孩子有个掌握,更加准确地掌握孩子的个性发展,从而较好地亲近孩子,指导孩子,提升孩子的家庭作业。
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将对一个人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和孩子相处时间最长,对于孩子作业习惯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家长培养学生良好的作业习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营造舒适的完成作业的环境。
这个“环境”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个是硬件环境,即一个完成作业的空间;另一个是软件环境,即无人干扰。许多农村家长无视这点,经常任由孩子边看电视或边吃东西边写作业,更有甚者让孩子在麻将馆等嘈杂的环境下写作业。家长必须要以身作则,多花点时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作业环境。
2.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学生周一到周四要在放学后稍作休息,随即做作业,要能保证在晚饭前把作业全部完成并自行检查完毕。周五的作业一般比较多,学生可以在周五晚上完成一部分,到周六做完,周日再好好休息、玩耍。
3.养成科学的作业方法。
即先复习、后作业,就是在做作业之前,学生必须对有关知识进行认真系统的复习,把教师教的内容在脑海中梳理一遍,并能理解记忆。当这一切完成之后,学生开始做老师布置的作业,把作业看成是对复习的检验,就能得心应手地完成。
4.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学生在书写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一笔一画把字写工整,确保书写质量。这样不仅能够保证作业书写漂亮,还可以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识字的家长在这点上也是能做到的。
贪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隔代教育的农村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等长辈的照管下都比较的任性,缺乏约束。调查中,绝大部分的代理家长表示孩子不听管教,比较叛逆,很难监管作业。鉴于此,我们家长可以建立适当额度的奖惩公约,孩子家庭作业自觉完成,完成得好,可以给予一定的物质或其他形式的奖赏。相反,孩子不认真完成作业,则给予相应的惩罚,如剥夺周末看电视的时间,取消本周的零花钱等。孩子本性是好强,渴望上进的,我们辅以这样的监管方式,对于提高农村留守孩子家庭作业质量势必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孩子学好,主观上也希望管好孩子,但文化水平、生活琐事制约着这部分家长,但我们发现也有部分文化水平极低的农村家长将孩子家庭作业监管得很到位。问其原因,在于这部分家长虽不懂孩子的管理方法,但他们肯学习,主动向老师讨教如何管理孩子家庭作业,积极向班级优秀学生家长询问管理策略。比如,我班有位母亲是小学生水平,不认识几个字,无法辅导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但她了解到同班和她情况一样的家长,每天叫孩子到隔壁张叔叔家和他的孩子一起写作业,中专毕业的张叔叔便一起检查孩子的作业。学到这个方法后,这位母亲便长期邀请隔壁高年级姐姐过来代为检查,长此以来,其孩子家庭作业质量和能力大大提高了,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自信心增强,现在孩子基本不需要大姐姐的监管,也能自觉高效完成作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