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18)”勃利县教师工作坊项目 第二轮初中历史总结提升展示材料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倭肯中学 谷鹏

一、教材分析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的第五学习主题《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本课通过讲述红军长征的历史原因、艰苦经过和历史意义,着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精神,而长征精神的拓展也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陶冶情操,所以本课极为鲜明地体现出了历史课程人文教育核心的观点。此外,它在国共十年对峙的历史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殊地位,无论在本学习主题还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

二、学情分析

目前大多数初二学生的学习目的是明确的,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不了解,虽然小学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学过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课文,例如《金色的鱼钩》等,但他们对“红军长征”的历史了解不多,特别是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就很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红军长征”的历史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学生了解红军“被迫长征”的原因,体会中国革命历程的“艰难曲折”,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红军的伟大,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最终要让学生明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一定要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的原因,掌握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指导预习、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合作探究。利用多媒体课件渲染课堂氛围,材料引导,获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参与两个活动,逐步掌握运用材料具体分析问题,学会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总是坚韧不拔,并总能通过自己的力量校正失误。我们应该热爱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PPT);小组合作法;问答法。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上面展示的是什么诗?《七律·长征》,谁写的呢?毛泽东,这首诗,展现了什么内容呢?(学生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去感受长征的伟大历程。

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展示

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本节课要分三个部分

目标导学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战略转移

1、多媒体展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示意图,提出问题:革命力量的壮大,严重威胁了谁的统治,为此,采取什么行动?

2、展示红军五次反围剿情况。(展示PPT)

3、总结:(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红军长征的原因是)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4、如果你是红军的指挥官面对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是继续坚守还是战略转移?(大家都有毛主席的智慧,将来都能有大发展)

过渡:我们今天以重走长征路的形式来记住这段历史,来缅怀那些逝去的革命先烈们,接下来就让我带领同学们一起重走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

目标导学二:万水千山只等闲——长征的过程

1、阅读82至83页文字与图片简述红军长征的经过:

(提示:何时何地出发,开过什么会议,经历了哪些战斗,遇到过什么困难等等。)

(1)红军长征时间,地点,人数。

(2)湘江之战,是红军出发以来历史最长、战斗最激烈、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役,红军由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多人。

为什么当地会流传出“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话?(自由回答)

湘江之战损失惨重,红军面临出发以来的生死抉择,博古李德认为应该去往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此时毛泽东果断建议向贵州前进,谁的观点正确? 

在这危机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攻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这一建议得到多数红军同志的支持,于是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在这里召开了一次重要的会议遵义会议。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分别从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四个方面介绍。

①内容

a.纠正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倾”错误。(教师重点讲解什么是“左倾”错误)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c.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d.取消了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

②意义

a.确立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b.成为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共产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为什么它是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也是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4)战史奇观:四渡赤水。一渡赤水,集结扎西,待机歼敌;二渡赤水,回师遵义,大量歼敌;三渡赤水,虚晃一枪,调兵开路;四渡赤水,突破天险,摆脱敌人。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充分展现了毛泽东高超的军事指挥能力。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 

(5)飞夺泸定桥(图片),22名突击队员用13根铁链,扛起了一个共和国。

(6)爬雪山、过草地(图片,视频)红军在长征途中不仅要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还要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爬过终年积雪的雪山,走过满是沼泽的草地。

想一想:

从上述视频和图片中,你有什么感受?

(7)吴起镇会师(图片)

红军经历千难万险,终于闯过了生命的禁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于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8)会宁三大主力会师(图片)

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目标导学三:三军过后尽开颜——长征意义及践行长征精神

1.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视频)

①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②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③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2、长征精神

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路,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爬雪山、过草地,重走流血牺牲的道路。今天我们纪念长征,学习长征精神,是因为我们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路要走。相信,在长征精神的指导下,我们会走好我们这代人的长征。

五、板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长征的原因

二、长征的过程

三、长征的精神